一座“光电城”的千亿产业征程
一座“光电城”的千亿产业征程
一座“光电城”的千亿产业征程
周剑参加演出及(jí)现场教学。受访者供图
在行业内,说起“辽源(liáoyuán)琵琶”,几乎无人不知。
在位于吉林省中南部的小城辽源,琵琶(pípá)元素随处可见:琵琶路灯、琵琶桥(qiáo)、琵琶广场,还有随处可见的背着琵琶的儿童。
在这个小城里,有一群传承琵琶技艺(jìyì)和琵琶文化的(de)年轻人。他们毕业于国内知名音乐院校,放弃了留校任教或知名乐团(yuètuán)的邀约,返回家乡,立志要让“辽源琵琶”影响全国,展示在世界舞台。
让全国琵琶演奏者来到(láidào)辽源
在辽源(liáoyuán),显顺(xiǎnshùn)琵琶学校是一个特别的存在。85后周剑是这所琵琶学校的校长,也是学生眼中“技艺超群的周老师”。
周剑自幼(zìyòu)随父亲周显顺学习琵琶。12岁时,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,后来又如愿(rúyuàn)考入中央音乐学院。大学期间,因为技艺精湛,周剑在很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,还受邀录制琵琶演奏光盘(guāngpán),作为国内一些(yīxiē)音乐院校的教材。
2009年,周剑从中央音乐学院琵琶演奏专业(zhuānyè)毕业。当时,周剑有留校任教的机会,还(hái)收到了多家国内知名乐团的邀请。
周剑的父亲周显顺却做起了儿子的思想工作(gōngzuò)。
周显顺(zhōuxiǎnshùn)是琵琶教育家,从教(cóngjiào)40多年。从几十平方米的琵琶教室(jiàoshì)开始,到创建辽源显顺琵琶学校,一直致力于传承琵琶技艺与文化的周显顺桃李满天下(táolǐmǎntiānxià)。在他的努力和当地政府部门的推动下,辽源赢得了“中国琵琶之乡”的美誉。
不过,在周显顺(zhōuxiǎnshùn)看来,这项事业还要(háiyào)不断开拓。周显顺希望儿子学成归来,把“辽源琵琶”的招牌擦得更亮。
“有(yǒu)挣扎,很难下定决心。”对周剑而言(éryán),离开求学(qiúxué)10多年的北京,回到家乡,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,直到他确定了一个宏大又能实现的目标(mùbiāo):让“辽源琵琶”名扬中外。在周剑看来,这个目标比留在一线城市工作更具挑战,也更有吸引力。
返乡(fǎnxiāng)后,周剑和父亲一起策划了(le)一件“大事”:由2012名琵琶乐手齐奏《金蛇狂舞》,并申请了最(zuì)大规模琵琶合奏纪录的吉尼斯世界纪录。
这一举动,让“辽源(liáoyuán)琵琶”一时(yīshí)成为全国琵琶圈内的热点。可热点稍纵即逝,如何让“辽源琵琶”持久释放影响力?周剑开始沉下心来琢磨。辽源琵琶文化艺术(yìshù)周应运而生。
每3年(nián)举办一届的辽源琵琶文化艺术周,涵盖赛事、名家名曲音乐会、新作品创作、高峰论坛、名家讲座(jiǎngzuò)等内容。“总之,就是要让全国琵琶领域专家和演奏者来到辽源,知道辽源琵琶。”周剑说(shuō)。
去年8月,第五届辽源琵琶文化艺术(yìshù)周在显顺琵琶学校举办。其间的(de)重头活动“辽源杯(bēi)”琵琶艺术菁英展演,现在是全国琵琶的四大展演之一,吸引了众多琵琶名家,以及来自31个(gè)省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1841名选手参赛。
“活动规模大(dà),层次高(gāo),影响力大,为中国琵琶事业的发展选拔了新人新秀,也推动了琵琶教学演艺事业(yǎnyìshìyè)的发展。”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、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唐建平这样评价辽源琵琶文化艺术周。
而辽源显顺琵琶学校(xuéxiào),历经近20年发展,已成为国内(guónèi)青少年专业琵琶人才(réncái)的培养高地。这所学校有附属幼儿园、附属小学和初高中乐团,培养了数万名琵琶专业学生(xuéshēng)和爱好者,其中有700多名学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、上海音乐学院、中国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。不仅如此,显顺琵琶学校还在长春、大连、青岛、深圳(shēnzhèn)等地设立了培训基地。
传承技法和创新曲目 一个都(dōu)不能少
琵琶(pípá)作为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,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,被誉为“民乐之王”。在辽源,琵琶教学(jiàoxué)被纳入幼儿教学课程。报考(bàokǎo)辽源显顺琵琶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。
周剑说,琵琶初学者很(hěn)辛苦,弹挑、轮指、扫弦等琵琶基本指法,会(huì)让按压琴弦的手指肚破皮,好了又破,最后结起厚茧。
为了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演奏技法、更高效地练习,周剑和父亲一起研究设计(shèjì)了分块式教学模式(jiàoxuémóshì)。
目前,显顺琵琶(pípá)(pípá)学校有100多名教师,其中从全国(quánguó)各大音乐学院毕业返乡的有22名。这些青年教师(qīngniánjiàoshī)大多师从全国琵琶名师。“分块式教学模式,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出每个教师的专业特长。”周剑解释说,这些青年教师的演奏(yǎnzòu)不一定都是全国顶尖,但可以潜心钻研一项琵琶技艺,把这项技艺的演奏和教学做到全国顶尖。
考入显顺琵琶学校附属小学的孩子(háizi),未来大多数会成为琵琶演奏的专业人才。让精通不同技艺的教师分别授课,学生们就能更好地领会(lǐnghuì)和掌握演奏技法。这样的教学方法,打破了(le)音乐学院由一位老师(lǎoshī)全程教授一名学生的传统。
提高弹挑(tiāo)速度是琵琶演奏中公认的(de)难题。要让琵琶乐曲表现得淋漓尽致,弹挑的速度要在(zài)每分钟180拍以上。在周剑和父亲的共同尝试下,琵琶弹挑速度提高到了每分钟208拍,把手指弹挑技能开发(kāifā)到了极致。
经过多年的钻研,周剑梳理出“显顺琵琶弹(dàn)挑速度演奏法、教学法、训练(xùnliàn)法”的教学体系,在业内颇有影响力。
传承技法的同时,也要创新(chuàngxīn)曲目。
2018年,大型琵琶组曲《丝路随想》在国家大剧院首演。如今,《丝路随想》已经是专业琵琶演奏者的(de)必学曲目,被(bèi)纳入国内各音乐学院琵琶专业教材。这首琵琶组曲的总策划为(wèi)周显顺,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唐建平等创作,多名琵琶演奏家共同修订完成(wánchéng),并获得了(le)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。
在周剑(zhōujiàn)看来,琵琶曲目创作还有很大空间,例如与流行音乐相结合,让更多青少年认识和(hé)了解民乐、喜欢琵琶。
人(rén)在家乡 舞台在世界
令人欣喜的是,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推广,喜欢民乐的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越来越多,选择学习琵琶的青少年也与日俱增(yǔrìjùzēng)。
“民乐(mínyuè)发展赶上了好时候(shíhòu)。”显顺琵琶学校90后琵琶教师吴月婷说。吴月婷从幼儿园(yòuéryuán)开始学琵琶,后来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和中央音乐学院。毕业(bìyè)时,恩师周显顺向她发出邀请,“回来吧,一起发展壮大辽源琵琶事业。”
刚带着学生出去比赛时,经常有人问吴月婷,辽源在(zài)哪。现在的情形(qíngxíng)是(shì),听到选手来自辽源,周围会投来羡慕的眼光。这样的变化,让吴月婷觉得很自豪。
她觉得,回到家乡工作,机会一点不比在北京少。比如,带着学生参加全国比赛、把学生输送到国内一流音乐学院、作为演出团成员(chéngyuán)去多个国家(guójiā),把琵琶(pípá)文化带上世界舞台。
在显顺琵琶学校,像吴月婷(wúyuètíng)这样(zhèyàng)的青年教师还有很多。他们是辽源琵琶技艺传承的接力者。
“人在(zài)家乡,舞台在世界。”显顺琵琶学校青年教师王冰爽说。
10年前,在北京(běijīng)一家文工团工作的王冰爽(wángbīngshuǎng),在启蒙老师周显顺的邀请下回到家乡任教。王冰爽觉得(juéde),周显顺在教授技艺的同时,也把为家乡传承琵琶技艺的热情传递给了她。
当下,显顺琵琶学校不只聚焦专业技能提升,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大众琵琶文化推广,如(rú)琵琶名曲进大中小学、琵琶惠民(huìmín)演出等。
去年,为了助力城市文旅(wénlǚ)发展,显顺琵琶(pípá)学校的(de)师生还编排了大型舞台剧《辽水琶音乐古今》,成为辽源市首部大型文旅融合舞台剧。全剧由近200名演职人员,通过琵琶演奏、情景舞蹈等艺术形式,讲述辽源的地域特色和历史(lìshǐ)文化。
出版关于琵琶(pípá)历史的书籍、设计(shèjì)有琵琶元素的文创产品(chǎnpǐn)……今年,周剑陆续邀请了一些作家、设计师到辽源和显顺琵琶学校。在周剑看来,未来,还有很多琵琶周边的文化产业可以去(qù)开拓。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